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郑许一体化

1995年:党政机构改革展开郑许高速开工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8-10-26 05:2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这一年,许昌与全国一样,改革逐渐迈向深入,党政机构改革登上历史舞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得到破解,改革开放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盘点1995年许昌改革事件,党政机构改革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大事。

当年4月6日,许昌市委决定在市直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逐步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并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作为首批试点单位。

10月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许昌市市直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许昌市市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1995年3月份开始,我市各级党政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到1997年7月底,全市各级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要求。”市编办退休干部韩喜法认为,1995年许昌市党政机构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市委党史办材料记载,1995年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县(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本部门的现有职能进行了认真分解。二是基本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市委各部门之间、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基本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合理划分;主管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之间、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市与县(市、区)之间的关系理顺。三是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实现了预定目标。改革后,市直党政群机构由75个减为62个,减少了13个,精简了17.3%;机关在职人员由1696人减为1518人,减少了178人,精简10.5%。四是机关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市直党政机关第一次全面进行“三定”,并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相衔接。

1995年党政机构改革为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市直机构经历了五次较大的改革,分别是1995年党政机构改革、2000年市直机构改革、2004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2009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和2014许昌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每一次改革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全市交通事业发展,在1995年“发力”。

1995年5月5日,许昌市委、市政府与河南省交通厅联合举行河南省郑州至许昌高速公路工程开工典礼,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与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有关领导参加了典礼。这在许昌乃至全省高速公路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起着重要作用。“1995年,郑许高速公路的开工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很有意义。原来的107国道车辆非常拥挤,货运、客运只有这一条道路,再加上路况不好,公交车单趟就需3个多小时。”从事交通运输30余年的司机张民生,如今对1995年郑许高速公路建设印象深刻。

此后,在全国、全省统一布局中,许昌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形成了便捷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京港澳高速、兰南高速、永登高速、郑石高速等在许昌境内交叉。“目前,我市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8.58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5.3公里/百平方公里,0.5公里/万人,高速公路骨架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在所有县(市)2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的目标。”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全市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交通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市干线公路“十三五”规划里程达到1177.793公里,其中包括现状干线公路654.994公里和规划升级地方道路522.799公里。新规划路网国道里程347.395公里,省道里程830.398公里。公路桥梁数达到285座,其中大桥25座、中桥94座、小桥166座。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8482.996公里,其中县道1367.709公里,乡道2199.915公里,村道4915.372公里;行政村通达率100%,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县县畅、乡乡联、社社通、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

这一年,一家公司的成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1995年10月29日,市热力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市实现全市供热联网,集中供热事业迈上新台阶。

“市热力公司成立后,许昌供热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集中供热主管网由最初的不足8公里发展到330公里,热用户由原来不足10家发展到目前的443家,供热面积由原来的8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由原来的不足20%,发展到现在的75.3%。”河南能信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芳介绍说。

2001年年底,市热力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许昌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组建成立了河南能信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员工人数由原来的50多人,发展到103人。

说起集中供热,不得不提市区热源的发展。市区热源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热电厂单热源供热阶段。1988年,我市建设了第一家热源厂,即位于市区五一路的热电厂(后改制为昶源热电、中原煤电,以下简称中原煤电),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京广铁路以西地区许昌卷烟厂、许昌烟机厂等10多家较为集中的工业企业用热问题,同时兼顾了附近的居民采暖。

二是以中原煤电为主、天健热电为辅的双热源供热阶段。1992年,位于市区八一路的火电厂(后改制为天健热电)投产建设,建设初期主要考虑发电,厂址选在了远离市区的八一路西段。1997年,天健热电对设备进行了改造,作为补充热源与中原煤电联网,实现了两家热源联网供热。

三是中原煤电、天健热电、能信热电三家热源联网供热阶段。随着市区城市框架向东拉大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原有中原煤电、天健热电两家热源受到供热半径的制约,无法满足市区日益增长的用热需要,市区热源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2003年我市开始规划筹建东城区电厂(现能信热电),厂址位于魏武大道南段。2008年能信热电投运后,实现了三家热源联网供热的格局。

四是位于市区五一路的中原煤电退出我市供热市场,热源减少为天健热电和能信热电两家。受国家政策和自身原因的影响,2010年3月,中原煤电退出供热市场。

五是天健热电、能信热电和瑞达化工三家热源联网供热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位于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瑞达化工自备锅炉进行了扩容改造,作为市区的补充热源,主要负责向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户供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热紧张的局面。

“不论是热源建设,还是管网建设,都是一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集中体现。许昌市的集中供热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城市发展、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更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张芳说。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