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脱贫攻坚

育源头引活水 拔穷根开富路——我市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侧记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18-08-10 09:0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这两年,左鑫阳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村里人提起他,都说他比以前精神多了。

“我在后厨工作,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现在我家已经顺利脱贫了……”8月9日一大早,鄢陵县马坊镇汪楼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左鑫阳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马坊镇的建业绿色基地上班。

左鑫阳的脱贫只是我市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引扶结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创新扶贫带贫模式,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逐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多元化“造血式”扶贫转变。

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184个贫困村,3.79万户14.2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有9个贫困村,1.8万户4.6万贫困人口未脱贫。

有了“龙头”就有了靠山

在襄城县姜庄乡耿庄村的亚锋家庭农场,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日光温室大棚成片相连、错落有致,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阳光正好,路旁空地上摆满了正在晾晒的菌袋,刚冒头的小木耳煞是喜人。在亚锋家庭农场带动下,小小的木耳已长成耿庄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这干活儿的大多是家里种着地,农闲了来打工,挣点零花钱。”在农场里干活儿的耿庄村贫困户姜桂英说。“俺俩都是贫困户,之前村里帮扶给安排做保洁员,现在亚锋又让俺们在这干活儿,一天给80块钱,现在一个月的收入都赶上以前一年的了。”一起干活儿的村民姜瑞江美滋滋地说。

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脱贫攻坚关键在增收,关键在发展产业。我市紧密结合当前扶贫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在产业谋划上下功夫,引导动员大、中、小企业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参与产业扶贫,初步形成了市、县有带贫龙头企业、乡有扶贫基地、村有创业小院、户有增收门路的“四有”工作格局,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众品公司通过肉制品产业链带动63个农民合作社,累计培训农民及农村经济人6万人,带动1198户贫困户参与肉制品产业经营;河南森源集团设立了1亿元产业扶贫基金,开发以“农家乐”“采摘园”“山地游”等为主的旅游业,带动周边8个村群众脱贫致富……我市借助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创办扶贫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分享产业链条收益,实现“富民又富企”的双赢发展。

此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数量多、实力强的优势,以“千企帮千村”活动为切入点,组织档发、服装、鞋帽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农村创办产业就业扶贫基地或创业小院,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务工。全市1303家企业与1485个村签约结对,建立了帮扶关系,创办各类扶贫基地、创业小院372个,带动近36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建安区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20个贫困村逐一建立了食用菌扶贫基地,建成230座标准温室大棚,带动341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年。

与此同时,以巧媳妇创业基地为平台,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免费为贫困家庭提供原材料,委托加工并负责回收产品,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的难题。全市建成巧媳妇创业基地102个,带动农村妇女2.12万人,其中贫困户756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

“一二三”产融合助力增收

在禹州市苌庄镇锁石沟村这个深山贫困村,总被乡亲们抱怨着只能牵牛扶犁、用镰刀锄头种出的山地小麦,现在却成了原生态的绿色食品,用原始的石磨磨成面粉,竟卖到七八元钱一斤,整整比普通面粉贵了4倍!

日前,记者在锁石沟村天桥岭山上的石磨面粉厂里看到,5台机器带动的石磨在不快不慢地旋转着,十几个工人正在忙而有序地上麦、接面、装袋。“石头磨转得慢、温度低,能很好地保持小麦的原香味,蒸出的馒头、擀出的面条就是好吃!”正在院里打扫卫生的三组贫困户霍改名告诉记者。

为确保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我市树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贫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贫困乡村发展新格局。

围绕花、菜、药、烟等特色产业,我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其中,鄢陵县依托花木产业特色优势,创新实施了“花木+”产业扶贫新路子,累计带动1500余户贫困户增收;充分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服装针织、档发加工、手工艺品等特色轻工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增收脱贫。

我市还抢抓“旅游+”“互联网+”新机遇,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有机融合起来,支持贫困村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品尝、民俗体验、电商营销等,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8个,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3个,电商服务点1029个、电商专业村8个,带动40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输血+造血”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在建安区五女店镇奥莱尼亚服装有限公司苗店社区工厂内,右手残疾的33岁居民郭胜清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这段时间以来,她已经靠着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越过越好。

“熟练工每月收入为3000元至3500元。其中,我们这里有两名帮扶对象属于智障人士,兜底工资为每月1100元。”奥莱尼亚服装有限公司苗店社区工厂厂长刘小堂说,社区工厂会在食宿、孩子照料等方面提供诸多方便,让更多留守人员和贫困人员安心打工挣钱。

这样的社区工厂,建安区已经建成8个,开发就业岗位900余个,现已吸纳6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达100余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市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施“扶带保”举措,把能创业的“扶起来”,有劳力的“带起来”,无能力的“保起来”,确保家家有产业增收项目,户户有产业叠加措施。

我市鼓励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将土地、资金、农机具等生产要素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分享产业经营收益;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由带贫企业、农民合作社、扶贫基地等优先吸纳就业务工,实现增收脱贫;与此同时,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地以租赁、托管等方式流转给新型主体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流转收益。目前,全市贫困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3万亩,户均收益600—1200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助力精准扶贫,被认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我市通过户贷户用、企贷带贫两种模式,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既解决了贫困户及带贫企业发展中资金难题,又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资产性收益。目前,全市扶贫小额贷款累计达到11.43亿元,带动贫困户2.04万户,户获贷率达到67.95%。

此外,我市还借助农村荒山荒坡、公共用地屋顶,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光伏电站,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带贫能力。全市88个村级光伏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长葛市与豫粮集团合作实施了全域光伏扶贫项目,为1214户特困贫困户落实每户3000元光伏收益。

“责权利”相统一推进产业扶贫

如何让产业扶贫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市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实现产业扶贫的有序推进。

建立规范有力的保障机制。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专职负责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建立健全了定期例会、现场观摩、评比通报等工作推进制度,督促产业扶贫工作落地落实。

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从2016年起,市、县两级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了与脱贫攻坚任务、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资金投入机制。2018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5.02亿元,比2017年增长8.39%,其中,产业扶贫资金954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52个。

建立导向鲜明的奖励机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县、乡两级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奖罚这个“指挥棒”把发展产业的导向树起来,把产业发展的动能激发出来,在全市2017年脱贫攻坚表彰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磨街乡、后河镇等12个乡镇及禹州宜鑫建材、建安区奥莱尼亚等5家带贫企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禹州市、鄢陵县都设立了扶贫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对产业发展好的乡镇、村集体和扶贫基地分类予以奖励。

建立严格的督察考核机制。我市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许昌市产业扶贫考核办法》《许昌市扶贫项目和产业观摩活动方案》等文件,定期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观摩,以观摩促进度,以观摩学经验,以观摩提质量,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发现问题短板,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产业扶贫犹如星火燎原,改变了昔日的穷乡僻壤,为农民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也让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步伐愈发坚定。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