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许昌故事】大同街——诞生许昌的许多“第一”

【信息来源:许昌晨报【作者:冯柯【信息时间:2021-07-20 10:2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大同街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百年老街,承载着几代人的城市记忆,也见证了百年历史变迁。

曾经,许昌的许多“第一”在这里诞生: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许昌从此进入“火车时代”;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许昌较早的机械工业和工厂,如铁路机务设备厂、打蛋厂、铸铁炉、铁工厂……

20世纪30年代的大同街,饭店、旅馆、戏园林立,其繁荣程度一度是许昌之最。

今天,文旅君带你和那里的居民一起回忆它的百年故事。

01

一条因铁路而诞生的老街

谈到大同街的起源和繁荣,还得从京汉铁路说起。

这条街道不宽,两侧商铺林立。正在街边乘凉的丁红军大爷说,他在大同街住了一辈子,过去这条街上卖“洋货”的多,是有名的“洋街”。

根据《许昌市志》《许昌地区交通志》等文史资料记载,找寻大同街百年前的“痕迹”。时间还要追溯到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许昌从此进入“火车时代”。

伴随着京汉铁路通车,远近商贾、摊贩纷至沓来,竞相在许昌火车站附近购地建房,开店设铺。饭店、旅馆、戏园等应运而生,大同街一带很快繁华起来。

依据丁红军的记忆,早年这里有个孔家大院。据传,孔家大院建于清代中期,是标准的大户人家宅院。孔家大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当做粮店,用以供应南关区域内居民的口粮。

家住市大同街小学家属院的刘克宽老人,在大同街生活了46年。“家属院西侧是许昌市第二食品厂,生产蛋糕、月饼等,人们串亲戚时会带上一些。”刘克宽说,1962年该厂失火后,市大同街小学建了起来。原来市大同街小学门朝南,1990年改到了北面。

大同街出现以来曾经历更名。先是京汉铁路通车后,由车站至南关新开辟了一条大街,其位置优越、人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等应运而生。因为这些场所比较洋气,故该街称洋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洋街被命名为大同街。

人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代号,但街道名称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大同街毗邻火车站、汽车站,100多年来一直是许昌繁华的商业街道。街道几次更名充分说明了大同街在许昌的历史地位。

02

老街“上演”的红色传奇故事

百年老街的故事,还有很多奇闻轶事,尤其是《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两次光顾交通旅社,让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津津乐道。

华子良的原型是韩子栋,山东阳谷人,1934年被捕,先后被关押在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并在狱中与许昌河街人郑发相识。

我市作家李耕五曾著文介绍,1947年夏末,韩子栋从“白公馆”逃跑,几经辗转来到许昌投靠郑发。

随后,郑发将韩子栋介绍到位于大同街(当时叫洋街)上的交通旅社。1987年4月29日,在许昌市政协有关领导的邀请下,韩子栋再次来到许昌。当年5月1日,韩子栋来到已改名文明旅社的原交通旅社。这个旅社历经40年,除了招牌稍微有些变化外,其他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韩子栋邀请全店职工在该旅社门口合影留念,临走时把自己所写的“文明旅社”四个大字交给店主作为留念。1992年,韩子栋因病去世。

“华子良”和交通旅社的故事,让大同街充满了传奇色彩,街道上内曾经鼎鼎有名的三星舞台,也让这里绽放别样精彩。

曾在许昌文史部门工作的李季安在《旧时许昌县城的剧场影院》一文这样记述:在洋街上,三星舞台是旧时许昌剧院中建院时间最长,戏剧艺术表演最集中,进步思想传播最早、最广泛的文化娱乐场所。它位于洋街与慈航街交会处的繁华地段,约建于1936年,表演者多为京剧戏班。

“全国京剧名角马最良、马宏良、张菊隐先后来此演出。京剧名角多次在这儿集中会演,迎来了许昌京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季安在文中这样描述。

1938年5月,中共地下党员李持英领导的抗敌话剧团在三星舞台公演,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员》等,很受群众欢迎。李持英为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忌恨。他们向舞台前投掷了一枚炸弹,炸死一人,炸伤多人,引起群众的愤慨。李持英毫不退缩,第二天照常演出,群众也成群结队地观看,以示对国民党特务暴行的抗议。

抗日战争时期,许昌青年剧社以三星舞台为基地,先后公演了《雷雨》《日出》等著名话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京剧团成立,大本营就在三星舞台。1956年,许昌京剧团并入许昌豫剧团,三星舞台日渐萧条,最终倒闭。

03

老街巷记录行业沧桑兴替

“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聚乐轩书场等应运而生……三四十年代,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楼、茶社、旅馆遍布……”李季安在《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描述“洋街”。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民国时期,许昌有烟草、粮油、运输、金融、医疗、洗浴、饮食、住宿、农副产品、百货等行业,大小店铺数百家,皆为私营。

20世纪30年代,洋街上诞生了许昌较早的机械工业和工厂,如铁路机务设备厂、打蛋厂、铸铁炉、铁工厂等。

1953年,七一路拓宽,并延伸至火车站。1954年,全国审查干部,流动人口突然增加。当时,全市只有十几家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小旅店,无法满足需要。当年4月,经上级批准,他们在火车站对面(今许昌中心汽车站)建设了“车站大楼”。这座大楼成为当年许昌的标志性建筑,后来为国营七一旅社所在地。

1990年编纂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记载,1965年,大同街铺设渣油路面,两侧多为旧式砖瓦房。大同街北侧有南关街道办事处、市大同街小学、市第二食品厂、粮店;南侧有七一百货商场、五金、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小百货等个体商贩。

20世纪90年代,许昌城市改造全面启动,位于黄金地段的大同街与现代化大都市已经不匹配。经过有关部门动员拆迁,短时间内,紧挨许昌火车站的胜利街就模样大变。

如今,四五米宽、长约1000米的大同街归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管辖,两旁分布着美容美发店、旅馆、饭馆等店铺,虽然已不是许昌的购物中心,但对于“老洋街人”来说仍然富有魔力。

在幽幽绕绕的街巷里,看似普通的老太太可能经历过波澜壮阔的人生;略显破败的老房子可能见证过跌宕起伏的悲欢;已看不出旧时用途的建筑中,可能珍藏着某些人一生的记忆……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