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许昌故事】文化街:昔日“考棚街”,承载不少人的美好记忆

【信息来源:许昌晨报【作者:冯柯【信息时间:2021-07-01 15:2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许昌以“文化”命名的街道有两条,一条文化路,一条文化街。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周边学校比较多,与“文化”二字相得益彰。

如今的文化街东西走向,东起安怀街、西至榆柳街,全长约700米。道路不长,路面很窄,乍一看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但在这条小街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

文化街曾叫“考棚街”,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

71岁的曹金元骑着三轮车来到安怀街与文化街交会处。他从三轮车上搬下一个小马扎,寻一片树荫坐下,一边乘凉一边等孙子放学。

曹金元是许昌城里的老住户,从小在北平定街长大。“文化街以前比现在短,路面非常窄。市第二中学在路北,前些年搬走了。”提起文化街的变迁,曹金元打开了话匣子。

曹金元所说的是文化街近几十年的变化,再遥远一些的故事,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答案了。

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附有一张民国时期许昌城的地图。这张地图没有文化街的标志,在文化街的位置上显示着一条名为考棚街的小街。

顾名思义,考棚街与旧时科举考试有着紧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考棚街(今文化街)东起安怀街,西至衙前街。旧时该街道两侧搭有不少考生居住的临时棚,因此叫做考棚街。

已故许昌名绅李季安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记述考棚街:“因岁科童生应试,场外多设考棚,该街形成笔、墨、纸、砚和书画、古董、揭裱、箱卷的交易市场。”

由此可知,文化街在古时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所在地,因读书人聚集形成了“文化用品一条街”。

文化街自古“文运昌隆”,时至今日依然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文化街小学从我记事时就有了,老许昌称为‘文小’。”曹金元说。市文化街小学始创于1948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后许昌创建的第一所小学。在这所学校内,生长着一棵树龄约400年的古槐,它见证了文化街数百年的变迁。市文化街小学东侧、文化街北侧坐落着市文化街幼儿园。这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许昌市教育志》记载,1952年2月,这所幼儿园便成立了。它是当时许昌专区第一所幼儿园,当年即招收3岁-7岁的幼儿37名。

市文化街小学西北方向是一个新开发的楼盘,这里是市第二中学的原址。2009年,该校整体搬迁,原址遂被开发。

文化街曾叫“考棚街”,浓郁文风绵延数百年。

激荡进步思想

曾是许昌学生运动的策源地

市第二中学原址,也是省立许昌十四中学的旧址。

74岁的陈书壮曾任许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许昌革命老区史典》主编,研究许昌革命史30多年,对许昌解放的历史了如指掌。陈书壮说,民国时期,国共双方在许昌展开激烈的地下斗争。不少地下党员藏身于学校,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在学校中传播革命道理和进步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引导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为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25年,许昌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石固南寨党支部成立。1926年11月,建立了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肜德忱任书记。他派支部党员戴善同前往戴庄和省立许昌十四中学做发展党团组织的工作。“戴善同是石固小学教员,许昌县河街乡戴庄人。他和省立许昌十四中学的师生关系比较亲近,那里有他的学生。”陈书壮说,戴善同在戴庄发展了一批党员后,很快又来到省立许昌十四中学发展党团组织。

省立许昌十四中学位于许昌城内的考棚街(现文化街,市第二中学原址)。这里曾是太丘祠堂,太丘是东汉官员、学者陈寔的官职名称。《后汉书·陈寔传》中,由陈寔事迹引出的“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等成语流传至今。

《许昌革命老区史典》记载,省立许昌十四中学是一个较早开始传播革命思想的学校,一大批青年学生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省立许昌十四中学的学生思想比较进步。20世纪20年代,这所学校已成为许昌学生运动的策源地。”陈书壮说。

省立许昌中学是废除科举制度后诞生的许昌地区最早的一所中等学校,创立于1912年,校址在考棚街。1921年7月其改为省立许昌十四中学,1927年改名为省立许昌第四中学,抗战爆发后改名为省立许昌中学。抗战期间,该校西迁至舞阳、内乡,增设高中班,此后一直叫省立许昌中学。也就是说,省立许昌十四中学、省立许昌第四中学、省立许昌中学为同一所学校。

市文化街小学始建于1948年。

美滋滋冰块

是许昌人忘不掉的美食记忆

一条小小的文化街,古时候曾是科举考生聚集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率先激荡进步思想,成为许昌学生运动的策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条几百米长的小街聚集3所名校,文化气息浓郁……除此之外,这条小街还承载着不少“老许昌”的美食记忆。

炎炎夏日,正是冷饮热销的时节。“20世纪90年代,市第二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的美滋滋冰块非常流行。夏天吃清凉解渴,比现在热卖的冰激凌更爽口!”6月18日,65岁的市民周新旗在文化街与安怀街交会处等着接学生放学,看到有的孩子边走边吃冷饮,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

“美滋滋冰块名气很大。我记得那时候流行一种比喻,如果被一个人伤了心,就说感觉像吃了‘二中冰块’,心里哇凉哇凉的。”曹金元说。

市二中教育集团工会主席石玉恒说,美滋滋冰块是市第二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的冷饮,在市场上风行了十来年。“1995年前后,美滋滋冰块销量非常大,夏天一些商贩为了进货连夜在车间门口排队。”回忆起美滋滋冰块的“高光”时刻,石玉恒有些遗憾地说,因为美滋滋冰块太受欢迎,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仿品”,恶性竞争使得美滋滋冰块的销量逐年下降,再加上没有及时迎合市场需求提升品质,美滋滋冰块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的文化街,虽然看不到人们排队抢购美滋滋冰块的盛况,却依然不缺美食。文化街东段有幼儿园和小学,店铺多销售文具;西段是居民区,挂着烩面、大盘鸡等招牌的饭店云集,充满了烟火气。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