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刘沟村:小豆腐坊里有本“大账”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9-05-17 07:5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哇!不愧是豆腐村,这豆香味儿真好闻呀!”

5月9日9时30分许,一个考察团刚在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党支部门前下车,便对“豆腐村”啧啧称赞。

“每天一到这个点儿,满村都是豆香味儿!”刘沟村村委会主任刘振卫带着大家往村里走。

刘沟村的街道和排前路,均已硬化。再生资源回收点、垃圾桶分列路两旁。路上并没有环卫工人,但看不到烟头、碎纸,干净整洁得不像大家印象里的农村。

再往前走,墙上画有“青山绿水”主题宣传画。在画与画之间,配有“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等宣传语。

“来,先尝尝俺村的豆浆,不放糖都可甜!”刘振卫带着大家一到永正豆腐坊,刘永正的妻子郭玉梅二话不说,熟练地拿出一摞纸杯,用瓢在装满豆浆的大缸里舀了大半瓢,给众人一一满上。

记者轻抿一口,豆浆略微烫嘴,但香醇之味,立即在舌尖上慢慢洇开。

“一天能做多少斤豆腐?”记者问,“与以前相比,多了还是少了?”

“平时一天做20多块,一块一百二三十斤,都是订单!”刘永正满脸笑容,“量比以前多了,利润也比以前高了!”

永正豆腐坊隔壁,是振领豆腐坊。正在滤浆的老板娘李付琴边干活儿边招呼大家,“尝尝俺家的豆浆,还没点浆,更好喝!”

“恁做豆腐,与以前相比,多了还是少了?”

“俺一天只做四五块豆腐,五六百斤。年纪大了,做多了太累!”李付琴说,10多年前,她一天只做一两块豆腐,和丈夫推着架子车走街串巷,人家一听说是刘沟豆腐,扭头就走,“不好卖”。

“为啥?”记者追问。

刘振卫接过了话头:“刘沟豆腐,传说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到20世纪90年代,有135家豆腐坊。”

“2000年前后,刘沟有两个东西最出名,一是豆腐香,二是村子臭。”刘振卫说,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了刘沟豆腐的声誉和销量。到了2010年前后,原来的100多家豆腐坊,最终只剩了10多家。

“怎么办?”刘振卫说,从2013年开始,刘沟村开始大搞村庄洁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人居美化。

2016年,他们争取到资金,在村里建设了一个150吨的污水处理厂。2017年,利用我省取缔“小散乱污”的机会,他们把全村豆腐坊的燃煤灶台全部拆除,一律换成了天然气灶台。

“村里干净了,豆腐才卖得多、卖得快。”李付琴说。

刘振卫扳着指头给李付琴算起了账。“恁以前用燃煤做豆腐,每天天不亮得起床;现在,随时起床随时开火,干净、方便;以前,每天做一两个豆腐,卖不完;现在,一天做4个豆腐,还都是订单。”刘振卫说,“利润得对半吧?是不是这个账?”

“咋不是哩!”李付琴笑着说。

接着,刘振卫又算了一笔账:原来,刘沟村脏乱差;现在,刘沟村被评为许昌市美丽乡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生态宜居村;以前,村里打架的、婆媳不和的、上访的事情屡有发生,现在,刘沟村成了许昌市文明村,家家户户爱护环境、友善团结,村里和谐宜居,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村容美丽、和谐宜居、乡风文明,我们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豆腐产业也越做越大!”刘振卫接着算账,20世纪90年代,全村135个豆腐坊,一天产两三千公斤豆腐;现在,全村有40多家豆腐坊,每天有20000多公斤豆腐被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在该村正在打造的集体验、休闲、豆制品深加工、农特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豆腐产业园,刘振卫说,“俺想通过许昌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发一个邀请,热烈欢迎许昌的父老乡亲来刘沟喝豆浆、品豆腐!”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