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区县动态 > 襄城县

汝河畔的工业“交响”——来自襄城县工业经济的报道之一

【信息来源:【作者:许昌日报【信息时间:2018-11-13 14:4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强工富农”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工业经济保持良好态势,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编者按 年末岁尾,正是奋力冲刺、确保年度目标完成的决战期,也是及早谋划、确定明年发展重点的关键期。同时,当前也是经济下行、复杂多变的艰难期、困惑期。如何坚定信心、科学应对,事关未来发展。

近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并于会前组织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和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前往襄城县,对首山化工等7个重点项目进行了观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局面,襄城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日前,我们就襄城县工业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推出这组《来自襄城县工业经济的报道》,试图通过解读这个“襄城现象”,能够给其他地方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一些启示,进一步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破解难题,持续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的天气,一如当前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形势。但行走在襄城大地,走进园区、企业、项目工地,记者所见所闻,感受到的却是稳稳地定力与满满的信心——

天源光伏产业园内,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市场红红火火,“我们年前的订单早已经订满了”;

炭素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工地,施工机械来回奔忙,场面热火朝天,“石墨压型项目预计明年6月底完工”;

在硅烷科技,企业负责人畅谈项目建设进度与规划,“一期项目正生产,二期项目试生产,三期项目已在谈”……

翻开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报表:襄城县工业用电量增速26.89%,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居全市第二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完成年度目标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这是一首行进曲:从无到有,从低回到激昂,不放弃、不折腾、不旁骛,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旋律

2003年之前,提起襄城县,人们的印象就是“烟叶王国”等农业名片,工业经济只有零零散散、敲敲打打的小作坊,甚至留下了“项目观摩只有加油站可看”的自嘲。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痛定思痛的襄城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强工富农”发展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把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建设。

从平煤神马集团投资建设十三矿开始,襄城现代工业开始起步,从最初的煤炭运输、分拣、炼焦逐渐扩展、延伸,实现了煤焦化向煤化工的产业转型。

2010年,随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全省全面推开,襄城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政策机遇,在持续抓好城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后被省定为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在城北谋划建设了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形成“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态势。

如今,两个产业集聚区均被认定为全省星级产业集聚区,分别培育形成5个产业集群、3大主导产业,集聚规模以上企业28家、84家,成为全县工业转型发展高地;襄城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硅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致力打造“中原硅都”。

作为工业经济的集聚地,两个产业集聚区支撑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5%——在其带动下,2017年,襄城县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至9.3∶49.2∶41.5,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是一首变奏曲:立足于资源却不囿于资源,靠创新、靠实干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发展高质量

襄城工业因煤而起,如今却已几乎看不到煤,看到的是由煤而生的各种化工产品。

近年来,襄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并重,在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硅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从首山焦化到首山化工,企业名字的一字之变,却标志着产业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襄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俊涛说。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首山化工不仅形成了由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等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衍生出的30多种化工产品,还形成了煤基尼龙、煤基电子、光伏新材料及煤基炭素、碳纤维等产业链条。

对此,平煤隆基展厅内的模型给出了最直观展示:以煤炼焦为基础,一个方向是“针状焦—石墨电极”“负极材料—锂电池”,另一个方向是“氢气—硅烷—多晶硅—单晶硅—光伏切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电站”“氢气—硅烷—电子级多晶硅—芯片”。

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材料“绿色经济”,转型背后是创新驱动。

“别看这些管道‘傻大笨粗’,但它的内壁比镜子还干净、光滑,输送的8N级高纯度硅烷,更是拥有15项国家技术授权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硅烷科技董事长蔡前进说。

高纯度硅烷是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料。在平煤隆基长达333米的标准化厂房内,由全过程自动化生产的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2%。“即使是全球光伏行业,这也是最高标准,只有3家企业可以实现。”平煤隆基办公室主任李海涛说。

截至目前,襄城县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拥有省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1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9人被纳入“许昌英才计划”。

这是一首协奏曲:既有“公有+民营”混合,又有“外商+襄商”共鸣;不仅有煤化工、硅材料“支柱”,而且有其他产业“共进”。

资产总额由2.8亿元增至100亿元以上,增长35倍多;销售收入由3.9亿元增至150亿元以上,增长38倍多;产品由单一的焦炭发展到30多种,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煤基化工产业链……

这是首山化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交出的亮丽答卷,该企业还被全国煤炭协会树立为“循环经济发展样板企业”,被省国资委确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单位”。

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公有制企业,活力无限、执行高效的民营企业,两者一旦擦出火花,便“混合”出强大势能——首山化工如此,硅烷科技、平煤隆基也如此。

在襄城,不仅混合所有制企业成长迅速,万杰智能、亚丹生态家居、天源光伏、舒莱卫生等民营企业也不断壮大,各种所有制形式互促共生。

在襄城,不仅有坚守故土的本土企业家张建五、王晓杰,也有平煤神马、西安隆基等招商引资而来的外地企业,还有在外打拼多年、回乡创业的“襄商”张大校等,各地企业家创业热情持续迸发。

在襄城,不仅有煤化工产业、硅材料产业作为支柱,占据全县工业经济总量70%以上,而且有装备制造、卫生用品、服装鞋帽等其他产业齐头并进,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多元资本汇聚襄城,天下客商兴业襄城,源于良好的营商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是真支持。招商引资入驻落地,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企业转型改造升级,扶持;项目建设手续办理,代办……”言语间,在襄城发展的企业家们满怀感动,也深深折服。

项目建设的“襄城速度”是最好印证——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电池片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而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18个月;天源光伏产业园项目速度更快,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块光伏组件下线,仅用时4个月……

这是一首畅想曲:厚积而薄发,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行稳则致远,优存量、扩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年产5万吨浸渍和二次焙烧项目试生产,高强高密等静压石墨生产项目设备调试,阳极材料石墨坩埚项目计划12月份建成投产……“炭素产业园内的5个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成为襄城县又一个百亿级产业。”郭俊涛说。

更让人振奋的是,千亿级硅产业集群正加快推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硅烷科技三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10亿元;平煤隆基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天源光伏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

展望未来,既要信心坚定,又要充满忧患意识。

“结构不优,煤化工产业一家独大;质量不高,高精尖企业较少;总量上看,与长葛、禹州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务必认清危机、保持清醒。”在全县工业发展推进会上,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如是概括襄城工业的短板和不足。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煤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襄城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一旦宏观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工业经济发展”。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襄城县县长孙毅表示,襄城县将持续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坚持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发力”,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气凝胶、环己酮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非煤化工类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今年以来,襄城县新引进工业项目23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月”,仅9月份1个月时间,新洽谈项目201个、签约项目17个、落地项目14个,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后劲、提供了支撑。

“没想到,襄城县发展如此之快,后劲如此之强。”在日前举行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会项目观摩中,观摩团成员纷纷感叹。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襄城工业经济将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强力支撑!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