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许昌要闻

解放思想谱新篇 奋勇争先更出彩——“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实录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22-09-28 09:2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9月27日上午,市委书记史根治在“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作主题发布。

在“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上的主发布词

中共许昌市委书记 史根治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向大家展示“河南这十年”的许昌画卷,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许昌市委、市政府和500万许昌人民,向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许昌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许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争先出彩的十年。十年来,许昌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担当作为、务实重干,推动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历史性突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许昌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这十年,我们抓牢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759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3655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从41060元提升至83415元,年均增长7.6%,均实现了翻一番。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全省第12位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所辖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

这十年,我们突出创新引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9.1∶59.9∶31.0,调整为2021年的5.0∶52.3∶42.7。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在90%以上,培育形成智能电力装备产业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再生金属及制品、硅碳新材料等多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评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52家,引进和认定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4名高层次人才,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

这十年,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充分激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中心城区巡游出租汽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9%,到位省外资金年均增长8.9%,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创造性开展对德合作,累计签约对德合作项目139个、落地70个,全省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这十年,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融合加快推进。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58%。全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被确定为全省共同富裕试点。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郑汴许“黄金三角区”建设付诸实施,郑许市域铁路即将通车运营,许昌从郑州都市圈的“南大门”变为“核心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京广、郑合、郑渝3条高铁线在许昌组成“川”字形,5个高铁站投入使用,形成以京港澳、盐洛等6条高速为支撑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许昌成为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

这十年,我们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44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下降至6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1.8%,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指标全面达成,相关经验做法被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这十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实事全部不折不扣兑现,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7万元、0.9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72万元、2.15万元。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8万户18.6万人。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批建设,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15分钟民生服务圈”更加完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最短时间、最高效率把疫情“圈住封死、捞干扑灭”,做到了不输出、不外溢。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住了不发生人员伤亡的“金标准”。化被动为主动,强力开展中心城区房屋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推进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风险取得扎实成效,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这十年,我们从严管党治党,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持续发力抓基层、打基础,积极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深入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建立机关干部下沉与基层干部“手拉手”机制;高质量完成县、乡、村换届,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提升。

回顾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许昌改革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实现的每一次跨越,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迈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以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贡献许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刚才讲到,许昌将以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请介绍一下,许昌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是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具体的思路举措?

史根治: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试验区是去年许昌市八次党代会谋划提出的工作思路。大家知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许昌之所以提出要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从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部署。对中西部来讲,实现共同富裕既有与先进地区类似的共性问题,也有与发展实际密切相关的个性问题。我们感到,围绕共同富裕进行探索实践,不仅能为全省蹚出路子,还能为中西部地区闯出经验。

二是有基础。就像刚才我介绍的,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的不懈努力,许昌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人均GDP全省前三,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所辖的6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进入全省前50名,并且各具特色,城乡发展的均衡度也相对比较协调。同时,许昌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在全省也是比较低的,这些都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有条件。2019年,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全国仅有的2个全域“试验区”之一,一个是江西鹰潭,一个是河南许昌。国家赋予了许昌6项试验任务,鼓励我们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产权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去年召开的许昌市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去年11月省委书记楼阳生莅许调研期间,对我们的谋划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被写入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昨天下午,省政府常务会已经原则通过《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下一步将提交省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后将正式印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关心关爱,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使命。

先行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省委政研室等部门多次到许昌深入调研,给我们提供了精心指导,省直其他部门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坚持以先行试验区建设统领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五个强市”建设为支撑,构建“1+5”的政策体系,并起草了先行试验区建设的行动方案和“五个强市”建设的具体方案,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做大蛋糕”。把发展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统筹好三次产业发展,统筹好市本级和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发展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努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特别是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实施“三个一批”,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二是强化市域一体理念,努力“缩小差距”。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一布局空间、协同发展产业、同步提升品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互融互促、共富共美。

三是突出就业创业支撑,促进“普遍增收”。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在“调高”“扩中”“提低”上持续用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共享”。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持续抓好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工作,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然,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将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优良传统,既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与时俱进谋新篇,既立足当下只争朝夕,又着眼长远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谢谢!

中新网记者:河南省委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许昌也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强市”,请问,许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是如何做的?取得了什么成效?

刘涛:谢谢您的提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十年,是许昌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最快、是创新成果产出最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时期。这里,我用一组数据来印证这样一个判断。这十年来,许昌市研发经费投入从25.1亿元增长至59.8亿元,

增长1.4倍;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从2.1亿元增长至9.3亿元,增长3.4倍,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由1.2%增长至2.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3.2亿元增长至10.5亿元,增长2.3倍;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发展到300家,增长9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达到752家;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60%,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在工作中,我们具体抓了4个方面。

一是在硬件支撑上,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坚持做大产业创新平台、做强科技研发平台并重,建成投用许昌市科技大市场等高水平“双创”载体。全市共建成各类“双创”孵化载体40多家,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248个,覆盖全市“633”工业发展体系。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是在主体培养上,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活动。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64.5%、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69.8%。

三是在人才培育上,启动实施“英才计划”。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从2016年开始,先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1.0版、2.0版和3.0版,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市引进和认定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共四批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4名高层次人才。

四是在环境营造上,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连续10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拿出4亿元重奖科技功臣和优秀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和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相融合的创新生态。比如,许昌市69家企业与中科院30家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9个项目获得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立项支持2800万元,立项数、获得资金奖励数均居全省第1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建设创新强市,为全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作出许昌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作出了重塑性调整,将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为“1+8”,并提出要打造“郑汴许”核心板块。请问,许昌近年来在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更好服务郑州都市圈建设?

史根治:感谢您的提问。郑州和许昌“房搭山、地临边”,产业互补性非常强,一体融合具有明显的基础优势。近年来,我们把郑许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坚持“统一规划、产业协同、彰显优势、共同发展”,提出要瞄准郑州、拥抱郑州、协同郑州,形成“1+1>2”的综合效应。

一是推进交通互联。一体化首先是交通一体化。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同步规划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等,充分发挥重大线性工程的带动作用,更好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目前,许昌境内的5座高铁站已全部建成投用,4条过境高速公路和许昌北绕城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随着郑许市域铁路今年年底通车运营,许昌与郑州的1小时通勤圈将全面成型,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二是推进产业协同。许昌制造业基础坚实,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3位。国民经济分类的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许昌拥有38个。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省委、省政府给许昌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我们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不动摇,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许港产业带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推动郑州科研要素集聚优势和许昌制造业基础优势互补,着力构建高端研发在郑州、生产制造在许昌的链式发展格局。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纳入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我们依托郑州航空港区开放枢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正式开行,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地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三是推进资源共享。以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争取郑州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许昌覆盖延伸。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实现530项社保业务“全省通办”。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中原科技学院先后建成并开始招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昌分院正在加快建设,许昌市中心医院三个专业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建立郑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共享联动机制,签订《郑许公共文化服务同城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训、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方面与郑州实现融合互通。

四是推进生态共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建设郑许生态廊道、生态带,扎实推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已形成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越来越多的郑州人选择到许昌置产兴业、休闲度假。同时,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同开展跨市域河流污染(防治)同治、生态共建,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郑州都市圈由“1+4”扩容为“1+8”后,许昌从过去“1+4”的“南大门”变成了“1+8”的“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以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为支撑,打造‘郑汴许’核心板块”。从过去的“郑汴港”小三角,到现在的“郑汴许”大三角,对许昌来说既是重大机遇,又肩负着重大责任。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许昌在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进一步加强规划衔接,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许昌在中德合作等对外开放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许昌是如何推进对外开放工作的?

刘涛:谢谢您的提问。

中德合作,确实已经成为许昌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许昌立足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优势,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德国国防部前部长鲁道夫沙尔平先生组建的战略咨询公司为纽带,创造性建立对德合作机制,实现了“许昌速度”与“德国质量”的有效衔接。许昌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获批全省唯一的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2016年以来,德国8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先后来许昌考察;许昌经贸代表团10多次大规模赴德国考察合作,150多家企业参与,合作交流覆盖直接投资、技术研发、设备引进、职业教育、健康养老、共建园区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累计签订对德合作项目协议139个,已经落地项目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目前,许昌已初步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推动工作。

一是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着眼“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设立总额10亿元的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从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境外考察等方面,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开放共赢。从数据上看,十年间,全市累计进出口1389.1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出口1209.8亿元、进口179.3亿元,实现贸易顺差1030.5亿元,进出口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出口总量常年保持全省第2位;外贸企业达到600家,年均增长4.6%,产品出口到130个国家和地区。比如,许昌市瑞贝卡集团、万里集团等20余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代表处)40家,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累计达3亿美元。

二是精准引进来,加强合作。在连续多年举办三国文化周、钧瓷文化节、药交会、花博会、健康峰会等大型节会活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开放招商方式,围绕许继等龙头企业、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新模式,吸引了瑞士迅达、德国欧绿保、法国圣戈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浙江振德医疗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比如,位于我市的全省首个德国独资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百菲萨电炉除尘灰项目,从参观考察,到正式签约,再到开工建设,用时仅220天。该项目现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今年1到8月份,全市共组织招商小分队119批次,洽谈项目229个,引进省外资金343.1亿元。

三是建好大平台,畅通服务。着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等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服务外贸企业,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前,综合保税区正在申建;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去年4月份正式运行,当年实现出口20亿元,今年1—8月份实现出口21.6亿元;保税物流中心(B型)去年10月封关运营,入驻企业166家,累计实现进出口超10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23位;跨境电商经营企业突破2000家,今年1—8月份交易额16.8亿美元,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许昌开放的大门也必然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围绕建设开放强市这一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实施机遇,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圈,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记者:许昌被誉为“河南的温州”,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居全省第一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请介绍一下,许昌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

史根治: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知道,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非常活跃,许昌被誉为“河南的温州”,是对许昌发展的褒奖。民营经济发展固然因素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民营经济必然发展充分;营商环境不好,就会制约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省委书记楼阳生也多次形象比喻强调,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用脚投票。一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都是许昌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成为许昌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坚持把市场主体满意作为“金标准”,全力以赴做到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

一是以优质服务让市场主体更省心。在许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说的就是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抓经营、抓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在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了“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市、县两级选派5300余名干部,实现了“四上”企业、重点中小微企业和“双创”团队全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办)和村(社区)全帮扶。确定每月10日、20日为市、县两级助企联乡帮村工作日,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建立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有力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3860个,已办结3859个。从反映来看,不管是基层也好,还是企业也好,总体上都非常满意。

二是以深化改革让市场主体更顺心。我们从市场主体的感受出发,树立“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减少“烦心事、添堵事、糟心事”,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像“网购”一样方便,做到“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全市2033个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1376个实现“即来即办”,2071个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比达89.65%;企业开办零成本,全流程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

三是以法治环境让市场主体更安心。我们坚持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认真落实民法典、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全面推行有诉即办,民商事案件随机分案超过90%。成立专业速裁快审团队,商业纠纷案件审判平均30天内办结;涉企类买卖合同新收案件当天领卷,一周内开庭,平均45天内办结。

四是以诚信建设让市场主体更放心。许昌是“三国文化之乡”,以“关公弘义”为代表的诚信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把弘扬传承千年的诚信品质与建设现代城市信用文化相结合,大力倡导契约精神,加快推进信用许昌建设,着力营造“重诚信、讲诚信”的浓厚氛围;全面整治“新官不理旧账”及政府失信违诺问题,以诚信政府引领诚信社会建设;搭建信用平台,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让守信者处处便利、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五是以配套支撑让市场主体更舒心。在产业配套上,我们坚持产业链式布局、集群式发展,提高主导产业的链条完整度和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在基础配套上,我们加快打造“智慧岛”、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降低成本;在生活配套上,我们打造养老服务、智慧阅读、休闲健身等“15分钟民生服务圈”,加快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据统计,2021年年底,全市市场主体共有35.17万户,是2012年的2倍。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0.19万户,较2021年年底增长14.2%,增幅居全省各省辖市第1位。上个月,我们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向全市进一步发出号召,加压奋进、争先创优,努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让许昌成为近悦远来的投资兴业沃土。

谢谢!

大河报记者:许昌市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晒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刘涛:谢谢您的提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紧紧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十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96元和21462元,分别是2012年的1.89倍和2.19倍,年均分别增长7.3%和9.1%。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6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就业,筑牢民生之本。许昌经济实力较强、民营企业众多。我们充分发挥许昌就业容量大这一优势,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精准搭建“人企对接桥梁”,确保群众就业更稳定、更有质量。十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累计约80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返乡创业农民工达到12万人,带动就业53.1万人,禹州市、襄城县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尤其是今年,我们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制定出台25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抓教育,办好百年大计。长期以来,许昌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资源整体偏少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论证,从2017年开始连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新三年攻坚计划,累计建设教育项目300余个,增加学位17万个以上,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择校热”突出问题,明显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24%,十年间提高28.5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6%,提高8.5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8.82%,提高3.82个百分点。

三是抓医疗,保障群众健康。我们坚持把健康作为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加快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965家,每千人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由2010年的2.69张、1.12人、0.96人分别增加到2021年的6.15张、2.75人、2.76人,均增长一倍以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电子健康卡应用等多项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四是抓养老,确保老有所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抢抓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等政策机遇,加快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公建国营、公建民营、配建民营等多元化运行服务模式。目前,全市28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23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老人的多样性养老需求。8月30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肯定和总结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五是抓救助,兜好民生底线。我们聚焦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的标准和覆盖面。2020年,全市10.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了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市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目前,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制度和人群两个全覆盖,年均享受低保人员达到9.9万人;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5400元,分别增长1.4倍、2.9倍,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

六是抓创建,实现宜居宜业。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创建”理念,注重建管并重、内外兼修,在便捷市民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我们倾力打造了休闲健身、医疗卫生、智慧阅读、养老服务和生鲜便利等“15分钟民生服务圈”,进一步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获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十年来,许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城市宜居度多年稳居河南省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千方百计增民富、解民忧,让许昌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了解到,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是省委着眼打造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需要的党员干部队伍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问,许昌是如何开展这项活动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史根治: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昨天,省里召开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总结大会,集中活动告一段落,但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党的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地方各项工作,都要靠党员干部去推动、去落实。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分析判断认为,许昌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爬坡过坎期、深化改革的克难攻坚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关键是干部队伍。活动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思想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回顾许昌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发展的重大跨越,都首先得益于思想大解放。为此,我们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始终,通过思想大解放,推进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推进解放思想,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来抓:一是对标对表向上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武装头脑,分析研判思想和工作符不符合总书记的要求,符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二是对比借鉴向外看。拉高标杆,对比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市找差距、找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三是前瞻思考向前看。着眼高质量发展全局尤其是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进一步完善措施载体抓手,从而实现整体性推进。

二是向实战聚焦。对基层来说,工作重心在实战。我们把实战作为落脚点,立足实战、聚焦实战,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大力弘扬“高效率、快节奏、勇担当、抓落实、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明确提出“大事办好、急事办妥、难事办成”要求。“大事办好”就是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党中央部署的“国之大者”,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的“省之要者”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确保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急事办妥”就是面对紧急突发情况,如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安全生产等,敢于挺膺负责、沉着应对、冷静出击,做到得法、得当、得力、得人心。“难事办成”就是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把信访积案、问题楼盘等重担子挑起来、硬骨头啃下来,挺进更多“无人区”“深水区”,跨越更多“娄山关”“腊子口”。

三是用结果说话。我们坚持“活动即工作、工作即活动,两结合两促进”,以活动推动工作落地,以工作实绩检验活动成效。比如,今年以来,许昌遭遇多轮疫情冲击。我们拿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精气神,以坚决的态度、果断的措施、务实的作风,坚决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歼灭战,几轮疫情均在一个潜伏期内实现社会面和隔离点“双清零”,做到了不输出、不外溢。比如,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双线嵌合,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27个重点工作专班和24个重大项目专班,专人专责推进工作,4084家企业(项目)被纳入白名单,11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市经济运行在稳的基础上积极向好。比如,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改革试点交流推广、“月联系、季通报、年报告”等机制,纵深推进重点改革事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呈现蹄疾步稳、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活动成果,促进思想不断解放、能力持续提升、作风加快转变,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添许昌光彩!

各位媒体朋友,十年来,你们参与、推动了许昌的发展,记录、见证了许昌的变化。其实,许昌可推荐的地方还有很多,《三国演义》有52回故事演绎在许昌,郭沫若先生曾说过“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我坚信,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征程上,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许昌500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许昌一定能够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许昌,许昌,许昌定能“许君以昌”!

谢谢大家!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